消費主義,廣義上可以稱為人們一種大量消費、高度重視消費與自己消費意愿的行為方式、價值準則。近些年來,花唄、借唄等信貸軟件的流行,手辦、名貴衣物等廣義上奢侈品的火爆,都印證著消費主義正在我國逐漸落地、生根。我認為,消費主義對于我國發(fā)展是有利有弊的,具體闡釋如下。
益處:
消費主義,無論必要與否,都意味著人們對產品需求的增大,而這也意味著市場的擴大,進而拉動供給側的規(guī)模擴張,促進相關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一可以促進我國貨幣流通、經濟內循環(huán),進而促進資源的協(xié)調分配并一定程度上促使各大產業(yè)鏈的完善、延長,促進經濟的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二可以為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增加各產業(yè)用工的崗位數量,促進就業(yè);三在我國人口迅速老齡化的趨勢下,一些產業(yè)(尤其是娛樂產業(yè))面臨著嚴重的市場萎縮,消費主義能在相對較長的時間跨度內減弱甚至防止這些特定市場的坍縮,為我國解決相關問題提供寶貴的時間;四是消費主義客觀上使得人們的物質生活更加富裕,的確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害處:
消費主義,意味著人們將原本要存下來的錢拿來購買商品(絕大多數時候是不保值的商品),而這勢必會導致人們儲蓄率的降低,進而導致個體的抗危機能力減弱,從而進一步導致國家整體抗經濟危機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的下滑。
消費主義,作為一種社會風氣的盛行,也會導致諸多害處。首先,高度消費主義若影響了足夠多的人,便會導致社會整體風氣的功利化、浮躁化與一些傳統(tǒng)美德的丟失,從而嚴重影響整體價值觀的健康發(fā)展,導致思想觀念倒退、整體幸福度下滑等一系列潛在社會問題。其次,消費主義價值觀的盛行或會鼓動人們(尤其是青年人)進行超過自身償還能力的大量超前消費,既可能導致個體破產、增加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也會一定程度上增加銀行的壓力,經過一系列連鎖反應,還會一定程度上提高經濟動蕩的可能性。
消費主義,意味著財富較少的群眾將錢大量交給相關產業(yè),從而最終增加財富較多的產業(yè)精英手中的財富。這會導致更加嚴重的馬太效應,從而加劇社會內的貧富矛盾與階級矛盾,可能會引起以下兩種后果:一是底層人民對貧富差異巨大的社會產生極大不滿;二是中低層人民的社會話語權與影響力下降,資本寡頭影響力持續(xù)提高,社會走向兩極分化的可能性提升,一定程度上導致壟斷資本主義抬頭,甚至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萌芽;這兩種后果,都是無法承受的。
消費主義,意味著人們購買超過他們實際需求的商品,很多時候意味著鋪張浪費,從而導致資源的不合理消耗。在我國資源需求大、人均自然資源嚴重不足的客觀條件下,資源浪費導致的未來經濟發(fā)展后勁不足的問題會被放大。
消費主義,對于經濟發(fā)展、就業(yè)等方面客觀上具有積極作用,而歷史上歐美各發(fā)達國家二戰(zhàn)后的發(fā)展也可以印證這一點;但過度的消費主義會對社會、經濟穩(wěn)定性等方面造成極嚴重的負面影響,管控消費主義及其后果是非常必要的。依個人見解,國家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宏觀調控:
(一)通過加強節(jié)儉的思想道德建設,從根本上治理消費主義失控;
(二)通過逐步提高貸款利率等方式調控高端奢侈品的消費;
(三)通過立法罰款、政策引導等方式控制浪費性消費;
(四)通過設立梯級稅率制度等方式一定程度上調控高能耗奢侈品消費;
(五)通過立法增強銀行等基礎金融行業(yè)穩(wěn)定性、通過合理的個人所得稅與社會福利進行后續(xù)的財富再分配等方式,盡力防止消費主義失控后的社會崩潰。(陳李石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