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辦公室指導,中國經(jīng)濟信息社出品,瀘州老窖·國窖1573全程支持的《講述?中國故事》26日正式開播。第一集的講述人是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集橋、島、隧于一體,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英國《衛(wèi)報》將其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
奇跡背后,是驚險萬分。2017年5月2日,港珠澳大橋6.7公里深海沉管隧道,距離最終合攏僅剩最后的12米。設計上稱為“最終接頭”——沉放入海,與一整條隧道連通,從而完成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的全線貫通。
在安裝海域的指揮船上,林鳴和同事們都在焦灼地等待著,最終接頭的吊裝沉放“安裝成功”,卻出現(xiàn)了橫向最大偏差17厘米、縱向偏差1厘米的手工測量結(jié)果。
將6000多噸重鋼混嵌入到事前已經(jīng)安裝好的第29、第30節(jié)沉管之中,難度極大,容忍偏差還是推倒重來?
林鳴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
↑圖為2017年5月2日港珠澳大橋深海沉管隧道施工現(xiàn)場
↑圖為港珠澳大橋深海沉管隧道模擬圖
在林鳴看來,要實現(xiàn)世界水平工程,就不能容忍任何瑕疵?!傲粝乱粋€瑕疵以后,你沒法去補它的?!?/p>
↑圖為林鳴在港珠澳大橋工作現(xiàn)場
2017年5月3日,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接頭再次對接,兩小時內(nèi),林鳴下達了700多次口令,不斷調(diào)整精準,在連續(xù)工作38小時后,E29、E30沉管終于焊接形成整體。
測量顯示,東西向偏差0.8毫米,南北向偏差2.6毫米。至此,6.7公里的沉管隧道永久結(jié)構(gòu)勝利貫通,更創(chuàng)下了6000噸級別毫米級的對接精度以及滴水不漏的世界工程紀錄。
↑圖為港珠澳大橋
在港珠澳大橋建設之初,中國在外海沉管隧道領域的技術(shù)積累幾乎是一片空白,為了攻克這一世界級頂尖難度技術(shù),林鳴帶著團隊摸著石頭過河?!巴夂3凉芩淼溃^去只有日本、美國、荷蘭,他們是這個方面的強國,有這方面的經(jīng)驗,你想繼續(xù)發(fā)展的時候,你就要靠自己去突破?!?/p>
12年來,林鳴開展了300多項課題研究、形成63份技術(shù)標準、600多項專利。如今,雖已過花甲之年但每天依然忙碌到深夜。
↑圖為林鳴工作場景
林鳴希望能讓中國的技術(shù)和成果“走出去”,大橋建設是為了更好的開放,是為了讓中國和世界的距離不再遙遠。
“我們的建設過程是開放的,我們在分享大橋建設經(jīng)驗時是開放的,我們在取得一些創(chuàng)新成果后依然是開放的?!绷著Q相信通過開放,在全世界工程師之間能構(gòu)建起,像港珠澳大橋一樣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交流之橋”。
↑圖為2017年12月27日無人機拍攝的港珠澳大橋“中國結(jié)”橋塔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的統(tǒng)計顯示,截至2019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收費站總車流153萬車次,截至9月底,累計21.58萬噸、價值84.45億美元貨物經(jīng)港珠澳大橋進出口。經(jīng)港珠澳大橋往來三地口岸的旅客總數(shù)共計2443.45萬人次,日均約6.69萬人次,已超出4.8萬人次的預測日均客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