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4日,作為“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論壇暨第二屆絲綢之路(西安)國際傳播大會分論壇之一,絲路媒體交流合作對話會在西安舉行。論壇現(xiàn)場,來自20多個國家的媒體人、傳媒領域專家參與議題對話,暢談自身媒體職責與交流經歷,共同講好新時代精彩的絲路故事。

2024年10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論壇暨第二屆絲綢之路(西安)國際傳播大會平行論壇之一,絲路媒體交流合作對話會現(xiàn)場 主辦方供圖
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單舒平致辭指出,絲綢之路國際傳播大會再次召集全球媒體朋友匯聚絲路新起點,恰是激發(fā)國際傳媒合作新動能,助力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出征新號角。希望通過此次絲路媒體交流合作對話會,達成更多媒體共識,彼此以更加全面客觀的視野、更有包容性建設性的方式做好國際傳播,勇?lián)襟w職責、宣揚絲路精神、促進共同發(fā)展。
西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仵江致辭表示,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第二個金色十年的開局之年。我們愿與媒體朋友一道,厚植絲路情誼、弘揚絲路精神,讓世界更加充分地感受到,西安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滿滿誠意。
新華社陜西分社副社長陳鋼致辭表示,絲路文化交流取得豐碩成果,離不開在座各位領導、媒體同仁、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離不開無數國際友人的卓越貢獻。希望通過此次絲路媒體交流合作對話會,回望歷史,展望未來,對絲綢之路文明交融的智慧和經驗進行總結,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下媒體傳播實踐進一步升華。
發(fā)揮媒體責任,講好絲路故事
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推動形成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絲路媒體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的報道傳播作用。論壇現(xiàn)場,來自絲路沿線國家的媒體專家一起探討如何用媒體力量,讓絲路精神煥發(fā)新的光彩。
參考消息報社副總編輯劉礪平表示,《參考消息》圍繞“一帶一路”促進經貿合作、文明交流等主題,組織策劃新聞報道,講好共建國家開展文旅、教育、媒體、智庫、民間交往等領域的生動故事,通過高質量報道反映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文化交流互鑒、文明交相輝映、人員交流往來的生動實踐。近5年來,《參考消息》涉及“一帶一路”及“絲路精神”的報道近3000條。
塔吉克斯坦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扎麗娜·伊斯莫伊爾佐達表示,媒體前輩在合作交流傳統(tǒng)中留下很多很好的范例,絲路沿線媒體可以積極地報道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所作出的貢獻??萍肌⑽幕?、旅游等領域都將是我們值得關注與報道的傳媒要點。
烏茲別克斯坦《人民言論報》副主編魯斯蘭·肯雅耶夫認為,絲路國家在媒體層面的交流互動是多層面的合作,更是國家之間友好關系的重要表現(xiàn)。每個國家、每個“一帶一路”倡議的參與者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媒體通過宣傳真實的信息,有助于各國人民之間架起橋梁,加強相互的理解和信任。
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陜西廣播電視臺)董事長、臺長張連業(yè)通過三個小故事講述了人們處在一個開放交流的歷史潮流中。陜西國際傳播中心與全省107家縣級融媒體中心資源共享,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主要城市呈現(xiàn)媒體報道,為人類文明交流史留下一份足夠深刻溫暖的印記。
法國《自由思想》雜志主編讓·皮埃爾·帕吉發(fā)言中表示,在現(xiàn)代化背景下,媒體應該考慮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人們之間的區(qū)別,還有歷史背景帶來的不同價值觀。媒體應該要講述現(xiàn)代化的故事,傾聽發(fā)展中國家人民的聲音,闡述這些國家的發(fā)展故事,要讓“一帶一路”造福所有的人。
西安外國語大學校長吳耀武在主題發(fā)言中介紹了四位來自西安外國語大學的中外師生,他們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不同國家,成為各個年代西外的學科建設、專業(yè)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工作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者。未來,西安外國語大學將繼續(xù)發(fā)揮外語學科優(yōu)勢,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擁抱世界,加強與沿線國家的合作交流。
哈薩克斯坦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古麗娜爾·沙伊梅爾格諾娃表示,哈薩克斯坦和中國文化交流和媒體交流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我們希望能夠在兩個國家文化外交中進一步發(fā)出聲音,比如在教育、文化體育、科學領域中,未來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溝通的方式,理解雙方的文化,建立起更為持久的友好關系。
曾經作為新華社記者多次報道中歐之間絲綢故事的中國歐盟協(xié)會理事文化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朝文在發(fā)言中表示,新聞媒體是不同國家、不同文明間交流合作的橋梁紐帶。弘揚絲路精神,講好民心相通的絲路故事是新時代新聞記者的職責與使命。
步入新十年,深化絲路媒體合作交流
現(xiàn)場,在“下一個十年,如何深化媒體合作,推動絲路媒體交流互鑒”議題交流中,與會媒體嘉賓和專家學者一起探討如何利用新技術新思路,增強跨國媒體合作,推動更緊密的文化交流。
新華社研究院傳播戰(zhàn)略研究室副主任陳怡代表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分享了“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媒體的責任與使命智庫報告”內容。她提議全球媒體加快智能驅動、提升媒體價值,所有的新聞媒體都應該充分發(fā)揮人工智能的工具價值,探索將人工智能更好的運用在新聞行業(yè)的全流程、全要素當中,為人們提供更好的新聞產品和服務。
對于未來如何做好絲路媒體的交流互鑒,西安廣播電視臺(西安廣電產業(yè)集團)臺長、董事長解煒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積極開展各類媒體交流、互訪活動;二是深入開展媒體產品互動及節(jié)目共創(chuàng);三是擁抱新興技術,改進創(chuàng)作方式;四是開拓多種途徑,增進民心相通。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教育部國際傳播聯(lián)合研究院秘書長黃典林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分享了交流感悟。他認為國際傳播的本質是做人的工作。找到一個共通的價值觀,國際交流人文交流就能做好。
塔吉克斯坦ASIA-Plus傳媒集團發(fā)稿總編輯馬尼扎·阿赫梅多娃認為,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個貿易之路,它也是連接民心之路。塔吉克斯坦的傳媒集團致力于促進橋梁作用的發(fā)揮,促進與合作伙伴的對話,促進人民之間的互相理解。
尼泊爾國際關系研究所秘書長召嚴·什雷斯塔表示,尼泊爾在政治、文化、語言上有非常強的多元性,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于尼泊爾來說是非常重要。明年預計會有100萬中國游客去尼泊爾旅行,我們希望未來兩國建立更加良好的友誼關系。
安卡拉全球咨詢集團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主任侯賽因·巴哲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是媒體交流和合作對話是非常重要的。作為公共媒體和信息的傳遞者,廣播、媒體、電視等媒體是各個國家的意見的傳達者,此次大會為絲路傳媒的交流和合作對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對話平臺。
烏茲別克斯坦每日新聞網總編輯安瓦爾·烏馬羅夫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有利于加強媒體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使得各國人民能夠獲得更加可靠正確的真實信息。建議絲路各國間形成統(tǒng)一系統(tǒng),保持信息的透明度,促進未來媒體之間的長久合作。

絲路媒體交流合作對話會現(xiàn)場氣氛熱烈 主辦方供圖
做“一帶一路”的記錄者、參與者、推動者
吉爾吉斯斯坦世界政策研究所所長舍拉迪爾·巴克特古洛夫在發(fā)言中用“開放”和“責任”來概括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深遠意義。為了能夠更好地做“一帶一路”的記錄者、參與者和推動者,所有的國家都是伙伴,我們必須要信任彼此,必須要互相幫助,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經濟發(fā)展,保證不讓任何一個國家落下。
巴基斯坦學者、清華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研究員明竺希望“一帶一路”這個大平臺,未來能夠促進多層次的國際論壇、國際智庫的發(fā)展。中國發(fā)展的過程是獨一無二的過程,每一個正在發(fā)生的普通中國人的故事都充滿生機與活力,媒體的責任就是講述普通人的故事。
尼泊爾電視臺制片人、尼泊爾旅游和勞工部長新聞顧問王力表示,作為傳媒行業(yè)的從業(yè)者,新現(xiàn)代賦予了傳媒人更多的媒體職責,我們有了更多渠道傳達普通人的聲音的職責。未來,希望能夠加強雙方對話的新模式,使“一帶一路”的倡議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合作,更多的是傳媒領域的合作。
南非《每日新聞》主編Ayanda Ntuthuko Zithulele Mdluli希望能夠加強媒體的合作和雙方的互信互利。未來可以舉辦研討會、培訓會,還有相關的合作項目,加強語言的翻譯和其他的合作。
安提瓜和巴布達“我們人民”安提瓜廣播電臺經理Petra Fiona Williams建議,媒體應把自己放在“一帶一路”倡議大框架下來定位,尋求機會分享信息,促進全球互聯(lián)互通,使得不同的國家都能認識到“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全球性的倡議,它跨越了國界,能夠使全球各國受益。
最后,與會嘉賓紛紛表示未來將攜手各國的媒體、智庫、高校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共同傳承弘揚絲路精神,助力共建一帶一路行穩(wěn)致遠。據悉,絲路媒體交流合作對話會由新華社高級記者繆曉娟主持。(《中國名牌》記者/呂天驕)